爱上海自荐贴

哦,不只是我一个人那么喜欢苍凉

2016-10-09 11:22 | 文/Freeman | 3681次阅读 | 相关文章

张素文

爱上海自荐贴2016年的夏天,热、闷热、酷热。

爱上海自荐贴2016年的三伏天长达40天,从7月7日至8月25日。那么,热,长时间的热可以想见。

爱上海自荐贴但我不热,这个夏天让我感觉的却是凉!不是凉快的凉,不是凉爽的凉,不是冰凉的凉,而是凄凉的凉,悲凉的凉,苍凉的凉。

闲来读书,一日去市图书馆借书,看到书架上一本红色封面的书,书名《张爱玲传》,书名旁边一帧头像,黑色像,短发,头低垂,眼微闭,嘴紧抿。民国才女!书名上方,比书名的字号略小一点点,白色的几行字映入我的眼帘,直抵心底。那后两行张爱玲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注册了:“如你,低到尘埃,却开出花来”。

看了张爱玲的小说,以及根据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印象最深的就是《倾城之恋》,今天再看到她的传记,对她的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了。

关键是更加喜欢张爱玲了!

当读到张爱玲:“死生契润,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她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我的知心朋友张爱玲!知心朋友就是你了!

我就是这样的人,我也是这样的人——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情怀,张爱玲啊,你早在1944年就说出了这样的话,这话让我温暖了好久,亲切了好久,激动了好久,沉浸了好久,这话让我念叨了无数遍。我在心里不断地重复:张爱玲啊,我也喜欢。我想,你一定能感知我的这份情怀,一定能听得到我的这份表白。非常感谢现代人发明了穿越这个词,让我穿越到民国,和你面对面品茶,和你面对面品味什么叫悲壮,什么叫苍凉。我能感觉到我们都沉浸其中,不需要言语,不需要诉说,只会心一笑,心,就相通了。

我先后一次去过青海,两次去过新疆,四次去过西藏,五次去过内蒙,多次领略浩瀚的大海风光。对于旅游,我一直有三大梦想:看海、看草原、看沙漠。对于这三大梦想,多数人理解和赞同前两种,但对看沙漠却表现出困惑。沙漠有什么好看的?没有水、没有草、没有树,除了骆驼没有其他动物,满目黄沙,步行困难,人迹罕至,风光不美。而我恰恰向往这些,钟情沙漠。我常常对朋友说我喜欢看沙漠,喜欢看戈壁,身处沙漠、戈壁中感觉浑身细胞都被调动了起来,眼睛睁得老大,眨都不愿眨一下,生怕少看了一眼,生怕没有看清楚。也不愿说话,不想欢呼,只是静静地感受,只是静静地沉浸、沉浸,巴不得沉浸在沙漠和戈壁中,让沙漠和戈壁覆盖着我的身体和它们融为一体,让自己的细胞变为沙漠中的沙粒,变成戈壁滩上的石子,让自己的每一个细胞静静地享受苍凉带来的喜乐。

2014年8月和爱人一起自驾游去西藏,专门赶在318国道整修完毕前,为的是更多地领略沿途的藏区风光,从四川甘孜到西藏林芝地区,因为是第四次去了,说实话除了怒江72道拐给我带来惊奇和刺激外,沿途的崇山峻岭、雪山草地、湖泊冰川没有能让我兴奋多少,沿途的牛羊和格桑花没能让我愉悦多少,就连在西藏的江南林芝地区也没有能让我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但是一经过拉萨,一经过那曲大草原,穿越了可可西里,到达格尔木,我的内心泛起了幻想,泛起了涟漪,因为要途经著名的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里最吸引我的不是深埋地下的资源,因为我没有能力去勘探资源,也没有能力去开发资源。柴达木盆地最吸引我的是沙漠!哪怕是从边上经过,我已经很知足。

显然,我肯定还会去看沙漠!

七、八年前去过一趟新疆,目的地是著名的喀纳斯。我对朋友说,去一趟新疆的喀纳斯吧,那里的湖水比九寨沟漂亮,漂亮在它的色彩斑斓,总觉得看不清、看不透。

然而这次旅行最大的收获于我而言不在喀纳斯,不在美誉摄影界的禾木村,而在从禾木村驱车去看五彩滩的路上。

从早上出发至晚上到达一个布尔津小县城,整整一天的车程,给我满满一天的享受。沿途的戈壁气势壮观,气势雄伟,一望无垠,越过一个天际又越过一个天际,满目苍凉,满目荒凉,满目坦坦荡荡。

就喜欢那种苍凉,就喜欢那种气势,就喜欢那种坦荡。

不需要树木,不需要森林,不需要草原,不需要湖泊,在满目戈壁里,只需要大大小小的石头,足以!

爱上海自荐贴我常常回忆那种气势,那种坦荡,那种苍凉,因为这些元素会让人的胸襟会像戈壁一样宽广,像戈壁一样坦荡。

哦,应该是苍凉成就我的性格,成就了我的修养,成就了我的气场。

我爱苍凉!

爱上海自荐贴张爱玲没有去过我去的那些地方,她喜欢的苍凉,我想应该是生活带来的感觉,是生活的艰辛,人生的冷暖,世态的炎凉,而不是我在新疆所感受的苍凉。我在新疆感受的苍凉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地貌特征,是通过地质运动,风雨雷电,太阳月亮带来的感觉。但一路旅行下来我下的定义就是苍凉,多少年过去了,我的定义还是苍凉。让人惊喜的是我终于在这个夏天寻觅到如我一样喜欢苍凉的知音。

爱上海自荐贴谢谢你,张爱玲。

既然那么喜欢苍凉,那我还要告诉你另一处苍凉,那就是西藏的苍凉。当然西藏的苍凉揉合有很厚重的沧桑。

爱上海自荐贴2001年7月女儿小学毕业时,朋友相约两家人带着子女第一次去西藏,第一次去西藏至今留下的记忆是缺氧,头昏头痛,四肢无力,睡不好觉,随旅行团参观常规景点,主要有纳木错、羊卓雍湖、布达拉宫、大昭寺、八角街。湖泊给我的印象是大气、壮观,当然湖水之蓝之净超出我的想象。寺庙给我的感觉是油重、烟重、气味重以及不那么干净和舒服的。布达拉宫给我的感觉是神奇、神秘、神圣、庄重、沉重、厚重,以及它的历史感、文化感、地域感、民族感,应该还有一点沧桑感。

爱上海自荐贴今天慢慢咀嚼那些五味杂陈,越发品出味来。哦,原来,那更多的是一种沧桑感。

我心中的沧桑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布达拉宫的文化内涵太过丰富了。藏民们虔诚匍匐一步一叩头向往的目的地,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爱情故事,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从侧门深夜溜出,去八角街一间酒屋和心爱的姑娘幽会,仓央嘉措在那神秘的宫殿里穿着袈裟写下的篇篇优美情诗。这一切的一切离今天又遥远又近在眼前,慢慢在我心里沉淀为一种沧桑。

爱上海自荐贴沉淀在心中的沧桑还有2011年6月的西藏阿里之行。阿里的文化久远而厚重,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峰传说是释迦牟尼的道场,许多佛教徒多年如一日去转山,所以它比珠穆朗玛峰还神圣,“高不可攀”。站在它的面前你会刻骨的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信仰如山!一口气登上著名的札达土林之巅----300多米高的古格王朝遗址,极目皆土林,全无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在七世纪的行宫里穿行,古人的智慧,战争的残酷,王朝消失的悲壮,历史的沧桑,触手可及。

这种沧桑可以穿越到历史故事的每一个细节,可以穿越到历史环境的每一个布局。

这种沧桑可以发热、可以发冷、可以发烫。

这种沧桑可以喧闹、可以热烈、可以平静。

这种沧桑可以搁置、可以携带、可以隐藏、可以抒发。

爱上海自荐贴这种沧桑可以是精美的画册,可以是优美的文字,也可以是可口的下酒菜。

爱上海自荐贴沧桑是我心里的涟漪,是我心里的波澜壮阔。

爱上海自荐贴所以,我是一个强烈而执著的喜欢沧桑感的人。

爱上海自荐贴2010年8月我和爱人相约一对夫妻四人一起去了一趟我的梦想之地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租了一辆越野车,请了一个司机从拉萨出发,那感觉是一路的惊奇,一路的悲壮,一路的苍凉。人文的东西不多,沿途多为山脉,多为蓝天,偶有湖泊和牛羊。特别是从定日县到珠峰大本营的那段路,所谓的搓板路,尘土飞扬,几十道弯。从山底到山顶,我不觉得颠簸,不觉得头晕,只是大睁着眼去看那亿万年前从海底升起来的巨石、峭壁,生怕发现一颗绿芽,但没有发现。

没有发现是最大的快乐,是最大的幸福。

在那里任何一点绿都是多余的,是破坏和谐的,是破坏气场的。正是没有一点绿才是我心中的悲壮和苍凉!

我站在山顶,疑神屏气,呼吸着那种无与伦比的悲壮与苍凉,沉浸其中,感觉不能自拔,仿佛自己已化为一块石头和它们站在一起,成为悲壮和苍凉的一部分。

多年过去了,那几次西藏之行已经在心里打上深深的烙印。我常常回忆,回味,仿佛把那种悲壮和苍凉捧在手心,生怕丢失了。

爱上海自荐贴事实上它是不会跑掉的,因为我和那些巨石峭壁,和那些山脉草原,和那些神山圣湖,和那些广袤土林生生相惜,我和那种悲壮和苍凉心心相印,我和那种沧桑紧密相连。

所以,我是一个强烈而执著的喜欢苍凉感的人。

爱上海自荐贴还好,不只是我一个人那么喜欢苍凉!

2016年国庆于四川眉山东坡湖畔

评论

  •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