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自荐贴

那些树

2016-09-21 12:35 | 文/江北乔木 | 6277次阅读 | 相关文章

走在秋天里,我常常会想起家乡那些树。那些长在我心中的树,有的给我留下很深的童年印记,有的是近年来所种植的刚刚熟悉起来的新树林。这正如同一句经典歌词叫:“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那些树可真像我的新朋友和老朋友,时常萦绕在我心间,与我心灵对话,树叶“沙沙”的声响犹在我耳畔,这是树在对我说话,我屏息静听,瞬间就打开了我的心扉;当“沙沙”声停止的时候,那是树开始静听我说话了,我便尽情地对树说。有时候会出现,一会儿“沙沙”声,一会儿悄无声。那是我和树时而静听,时而述说的默契交流。把如此浪漫的心灵对话凝聚成深情的文字,字里行间浸染着我与家乡那些树的故事。

给我留下很深印记的是家乡那一片片的老树林。有村西边那一小片柿树林,有村北头那一大片柿树林,还有长岭坡、老龙湾、八路崖的一片片苹果树林,还有老驴崖那一片片的葡萄树林……那一片片树林的后面都承载着一个个故事,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贫穷的年代里养家糊口靠“土里刨食”,而山是光秃秃的石山,根本没法种粮;地是山岗薄地,也打不出多少粮食,那时自然不能让老百姓填饱肚子。在这样的境况下,要生存发展,只有顺应一句老话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只有选好当家人,走对“靠山吃山”这条路子,让荒山秃岭变为花果山,才能根本改变家乡的面貌。这个时候,有人举荐我的大舅担任村支书,全村一呼百应,大舅官先福几乎以全票当选,只因大舅年纪轻轻已成为乡村百姓公认的“老庄稼把式”。不久,年仅二十几岁的他在全公社第一大村走马上任了,面对着近2000人口要吃饭,怎么办?靠天不行,天上没有掉馅饼的,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靠地不行,山岗薄地里出不了多少粮食,这是乡村百姓熟知的村情;靠国家救济不行,国家刚刚解放,百废待兴,一穷二白,这是国人都知道的当年的国情。大舅思来想去,靠天靠地还是不如靠自己,要摸着石头过河,趟出一条路来。他当时就大胆地提出了:“要想富,先种树。”一直当成了顺口溜,在乡村百姓中传颂了许多年。后来,社会上也普遍传颂着一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这与大舅说得何其相似?仿佛是大舅说的那句话的翻版,只是时代不同,发展的立足点不同罢了。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就会敬佩于大舅在那个年代能说出这么经典的话来。

说出来是一回事,真正做起来又是一回事。当今社会,有些人是靠说成功的,大多是政客;有些人靠做成功的,大多是实干家。而大舅是靠说到做到说做一致成事的。这不,他带领家乡穷苦百姓搞起了叫什么“集体农庄”,这在当时确实是件新鲜事,也是很了不起的事。先把一家一户的百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才有力量,然后,把一家一户的土地集中起来连成片,在一片片山岗薄地上种植果树,让“烟台苹果”、“大泽山葡萄”等在家乡的山岗薄地里“安家落户”。看似一棵棵小的不起眼的树苗,却在一年年的疯长,冬去春来,几度春秋,当年的幼苗便长得枝繁叶茂,再看那枝头,已是硕果累累,压弯了腰,你说喜人不?一片片像红灯笼一样的柿子,一个个红艳艳的红香蕉、金灿灿的黄金帅苹果,一嘟噜、一嘟噜像珍珠似玛瑙的葡萄,真是招人喜爱,让大人们高兴,让孩子们眼馋,也令南庄北疃的百姓艳羡。乡村百姓用林果卖回的钱,换了粮食,还有节余,衣食富足,日子红火,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富裕起来的百姓心中有数,正是那一片片树林让家乡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在改革开放的前几年,村集体年收入就达到了13.5万元,在当时的农村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也让乡村百姓鼓起了腰包,挺起了胸膛,人人都在做着发家致富梦。

说来说去,那一片片神奇的果树林与我还特别有缘,那就得从头说起。当年,上了年纪的外祖父就负责看管着村里的苹果园,村里几个看果园的老汉在一片片苹果园轮流着转,几乎看遍了全村的苹果园,记得外祖父有时还喜欢带上我,我现在还能大体描绘出他的形象:他中等个儿,瘦瘦的,每当跨出家门的时候,木棍撅着盛饭的篓子已上了肩,就弓起了腰,大步向果园的方向走去,还时而伴有咳嗽声,源于外祖父抽烟的缘故。外祖父在前面大步走,我就在后面小步紧追,往往也感到累了的时候,也就快到果园了,这时外祖父就会在前面催促着:“快走,给你打鸟、捉蚂蚱烧着吃。”当时外祖父的话太有诱惑力了,我一听浑身就来劲了,小跑着就到了外祖父的前面。及至到了果园,外祖父哪有那么多的工夫去捉蚂蚱,他就忙他的去了,我就玩我的去了,到了一片新天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顺着小屋前后、绕着苹果树乱跑,玩得真痛快,这是平日里在家所感受不到的,只有在绿荫下硕果累累的果园里才有这样的情趣,儿时也着实比其他小伙伴多见了些果树,多闻了些苹果的清香,多听了些鸟叫,多捉了些蚂蚱……现在想来,最最重要的,是在我心中留下了那段对果树林的美好记忆,这都是家乡那些果树所带来的。

爱上海自荐贴特殊的那段中学时光令人难忘。那时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村子里把一个叫“磨山子”的地方的一片苹果树给了学校,学校里就把它作为果树修剪培训管理基地,自然就成了学生们“实践”的好地方。远不止于此,这里还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基地”的上面就是雄伟的“磨山子水库”,右手边就是美丽的山峦和层层梯田,让人赏心悦目。值得一提的是,校农基老师让我担任农基组长,当时心里着实激动了一阵子,那时真想在这片“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我兴高采烈地带领全班同学到果树修剪培训基地,兴致勃勃地一边拿起课本讲理论,一边拿起剪子讲实践,我面对着一棵棵正值壮年的苹果树,指着一个个不同的枝条,一一讲给同学们听,我至今还记得果树有三大主枝,什么是主枝、侧枝?什么是结果枝组?什么是里芽外登?什么是外芽里登?果树怎样通风透光、吸收叶绿素……等等,有时还爬到树上,剪下一个个枝条,做给同学们看,当时想,那是一种荣耀。现在想来,当时的想法是如此天真,也做得如此认真,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殊历史背景,那片果树林也成了那个时代的产物,在我心中始终标注着时代特征。这是我与那片果树林的一段亲密接触,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也抹不掉。

评论

  •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