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自荐贴

家乡“合村并队”的记忆

2015-11-30 08:53 | 文/千里马 | 2166次阅读 | 相关文章

从我上世纪60年代记事起,我老家谢庄大队有10个自然村,13个生产队。8000多亩耕地,2000多口人,人均3亩多地,地处偏僻,是豫南典型的平原贫困落后村。按1970年县派整党队长的话说:“两河一港加一坡,8000亩地老灾窝,两县四社交界处,阶级敌人暗藏着”。各村庄坐落呈南北扁担形排开,最南和最北的自然村落相距约8里。,大队部就设在中间略偏南的谢庄自然村。我家新庄与谢庄之间相距约2里,而中间隔个小自然村,名叫李关庄。该村仅有12户人家,都姓李,可是各家的宅基地足有一亩多,连接各自然村的一条阳关大道自古以来就把它一分为二,路东住5户,路西住7户,生产队仅几十口人。村庄虽小,可据老年人讲,100多年前,从外村挪来姓李和姓关的两大户人家,经过100多年的兵荒马乱,繁衍生息,姓李的几代人丁兴旺,逐步发展壮大,姓关的人家到祖国解放时已人迹灭绝,所以,此村名保留至今。

到了1970年初,我到谢庄学校上小学、初中3年,每天几趟往返步行都要经过该村,特别是上早学,年纪小,单独走黑路害怕坟地有“鬼”,一路过此村,脚步惊动得鸡鸣狗叫,反而消除了恐惧感,有了安全感。后来,高中毕业被大队学校聘请为民办教师,从1975年春开始,我又像求学时那样,天天重复路过李关庄村几趟,直到我78年春考入师范学校才算结束。不过,经过震惊中外的豫南“75.8"特大洪水,全大队所有的村庄都房倒屋塌,李关庄也不例外。相反,抓住洪水后白手起家重建家园的历史机遇,大队党支部、革委会做出重大决定:为节约耕地,合村并队,村村统一实行整齐美观的排房化,把李关庄拆掉,一分为二,5户并到我们新庄生产队,其余农户并到谢庄生产队。拆掉李关庄除了村庄小,谢庄与我村距离近,节约耕地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生产队社员不团结,别看都是一个老祖坟过年过节烧纸祭奠,路东和路西农户分成两门两派,西有队长,东有生产队会计,势不两立,打架斗殴,邻里纠纷时常不断,年年缴公粮拖欠,集体提留都不交,工作老落后,大队干部都不愿意包队帮助工作,所以,借助建新村排房化的机会拆散它,时间大约是1976年春的事。

爱上海自荐贴拆村并队是大势所趋,不但他们12户人家满意,冤家对头从此见面少了,自然矛盾也就少了,而且谢庄新庄两个生产队也满意。因为,别看他们原来村庄小,可人均耕地、宅基地在全大队最多,两个生产队既都人均增加了耕地,也增加了劳动力,被并过来的几户人家比起大村庄人口来说,简直不值一提,势单力薄。加上并队时大队领导分别给他们上了政治课,谁再闹就整治谁,办他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当时突出政治教育农民的一种形式), 量他们也不敢在新的村庄再踢套闹不团结。后来实践证明,大队党支部的决策是对的,过去带头闹意见的也自我改造,不敢闹了,该缴的公粮、集体提留粮款12户人家都不再拖欠了,情绪理顺了,融入新的集体也温顺老实了。其中并入我村的一位老牌初中生,原李关庄村会计经过几年的融合,脑袋瓜灵活,愿意为社员们无私奉献,受到全村绝大多数人的信任,于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时被推选为生产队长,带领社员最早落实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受到群众的拥护和大队、人民公社两级领导的表扬。3年后,他主动辞职不干,只身到广州、深圳、天津等地闯市场,现在落户天津,成为全村最早致富好典型,名扬乡里,也带动本村几十个年轻人携家带口在天津打工、当老板、安家天津。

我们新庄在合村并队时,除接受李关庄大队分配来的5户人家外,还抓住机遇,把原本160多口近30户人家、又分居前后两村相距200米、其中10来户人家名叫小新庄的也合并为一个大自然村,按国家规定每户宅基地2分半重新划分,光此一项,就腾出可耕地10多亩,加上新分来的,一次我村就增加可耕地一百多亩。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祖祖辈辈依靠土地刨食吃的农民, 通过合村并队,得到了实惠,心气也比以前顺了,生产队干部团结,群众拥护,邻里和睦,从此,队里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大队的前面,成为名副其实的排头兵,我父亲作为大队会计包本村,期间所做的工作功不可没。比如,为了增加耕地,平整李关庄老村庄,就在原村前的一块低洼地的基础上,于1976年冬开挖水塘,实现一举多得:挖出的新土既平整了老村庄内的坑坑洼洼,也为来年的庄稼抗旱四周土地灌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为建成旱涝保收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可利用水塘养鱼改善社员们物质生活,更增添了群众夏季洗澡的好去处。再比如,1976年大队规划实行排房化,尽管统一规划,整齐美观,时尚利好,但是,开始推广起来也很难,主要是大面积减少了原来的宅基地,一部分群众想不通,工作难做,我父亲和队长力排众议,同意全大队先在我村作试点,又先从我家带头减少宅基地面积,带头服从同意规划,试点成功后才在全大队推广。还比如,刚在农村推行“天下第一难”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时,也是我村带头“一胎妇女上环,二胎结扎”,然后再推广到全大队。实行大包干责任制,仍是我村带头,由此可见,合村并队给我们新庄村带来了多么大的变化,为当时家乡农村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

爱上海自荐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现在,我村已是个400多口人的大村了,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 村庄的面积几乎又增加了一倍,两层小楼几十座,逢春节期间,光小轿车从外地打工或当老板回来的就有50余辆,这是以前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梦想已经实现。不过,不管村庄咋变,还是没有脱离近40年前合村并队时的排房规划,当年长辈们奠定的思想和物质的坚实基础,为晚辈们树立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典范,走出村庄,走出家乡,闯荡天下,发家致富,继承的仍然是老一辈“吃苦耐劳、敢想敢干”的优良品质和光荣传统!

尽管家乡“合村并队”是发生在几十年前新庄的陈年旧事,但是,在我村断代村史上也是一段难忘的美好记忆。它像一盏明灯,闪耀着家乡人在人民公社时期历史的光辉,照耀着年轻的后代与时俱进、爱拼才会赢,激励着无数家乡后代人继往开来、永不满足,为彰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累累硕果的荣耀不遗余力奋勇前进吧!我的回忆的目的就在于此!

评论

  •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我来评论